黄巢杀人如麻却让中国躲过了一场千年灾难:中国差点变印度
栏目: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5-03-20
 说起黄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郁郁不得志的落第学子,振臂一呼的起义领袖,征战四方的大齐皇帝还是杀人如麻的暴君?  无论人们怎么评价黄巢,都无法否认他的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对门阀士族的打击,这让中国躲过了一场千年灾难。如果不是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恐怕中国就要变成印度,成为又一个被种姓制度荼毒的国家了。  有人可能觉得这太夸张了,但若是对魏晋以来门阀的强势有所了解,就能明白这毫不夸张。门阀

  说起黄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郁郁不得志的落第学子,振臂一呼的起义领袖,征战四方的大齐皇帝还是杀人如麻的暴君?

  无论人们怎么评价黄巢,都无法否认他的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对门阀士族的打击,这让中国躲过了一场千年灾难。如果不是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恐怕中国就要变成印度,成为又一个被种姓制度荼毒的国家了。

  有人可能觉得这太夸张了,但若是对魏晋以来门阀的强势有所了解,就能明白这毫不夸张。门阀已经彻底把持了朝廷,甚至到了能更换君主的地步。

  而这种畸形的士族体制如果进一步强化,那结果就是种姓制度,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印度那边叫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中国这边可能就叫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和贱籍,而且世代相传,不可改变。

  许多人以为印度的阶层固化是种姓制度导致的,但实际上这是倒果为因了。不是说印度人本来都是平等的,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发明种姓制度,大家就都听他的,自觉把自己归为各个种姓了,这是不可能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印度社会已经极不平等了,其“士族门阀”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完全把持了上升通道,才形成了这种一出生就定下等级的种姓制度。高种姓就是原本居于高位的门阀士族,低种姓就是原本地位较低的平民。种姓制度并非印度阶层固化的原因,而是阶层固化的结果。

  可想而知,种姓制度是极难改变的,因为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是上升通道被士族门阀垄断的象征。由于财富、权力和知识都集中在这一小群人手中,印度的精英阶层与高种姓几乎划上了等号。星空体育APP无论是本地的土王还是外来的统治者,包括后来的英国殖民者甚至现代印度政府都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高种姓来治理国家。

  直到21世纪,种姓制度依然在印度根深蒂固。尽管印度政府已经在法律层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一制度已经扎根于印度各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高种姓歧视低种姓的事情屡见不鲜,印度自身就有不少电影反映这一点。

  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制度出现在中国,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因此黄巢的出现着实让中国躲过了一场千年灾难,光凭这一贡献就足以让他留名青史。

  如果还不理解黄巢的行为有多么关键,那我们可以看看此前中国门阀士族究竟是个什么情况。门阀士族可以追溯到先秦,在东汉逐渐崛起。曹魏代汉后不得不以九品中正制赢取士族的支持,而司马氏代魏更加底气不足,就更需要士族撑腰,门阀政治由此形成。东晋时门阀政治达到顶峰,朝廷完全被门阀控制,皇帝都成了他们的傀儡。

  而唐朝呢?许多人经常夸耀“盛唐气象”,却很少提及盛唐的门阀士族,实际上门阀士族在这一时期依然相当强势。

  举个例子,唐朝有“五姓七望”的说法,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总共五个姓氏,来自七个地区,因此称为五姓七望,这是当时最显赫的七个家族,地位甚至超过了李氏皇族。

  即便不是这五姓七望的人,能够与他们攀上关系也算得上荣耀了。新科进士们对婚姻的最高追求就是娶五姓女,也就是来自这五姓七望的姑娘,以至于有“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的说法。只有在娶五姓女无望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谋求娶公主。

  事实上,这五姓七望还真就瞧不起李唐皇室,因为李渊祖上曾依附鲜卑人,与鲜卑人通婚,五姓七望就视之为“蛮夷”,总觉得自己比皇族地位高,博陵崔氏竟然在其编撰的《氏族志》中称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为“鲜卑虏”。

  唐高宗李治得知后大怒,把这书禁了,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五姓七望对李唐皇室的蔑视,唐高宗身为皇帝,也还是对这些人无可奈何,只能靠神话传说来拔高皇室的地位。即便如此,五姓七望后来还是搞出了个《大唐姓族系录》,把李唐皇室列为“次门”。

  这些门阀士族对皇帝都这个态度,对寒门乃至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可谓是为所欲为。连皇帝都没法惩罚他们,百姓对他们更是无可奈何。这些门阀士族都有自己的私兵、庄园甚至堡垒,相互之间也都有亲戚关系,互相照应。

  就连安史之乱这样的大规模叛乱,也没能打垮他们的根基,无论是中央的皇帝还是地方的藩镇都还是需要他们的力量,权力在他们看来就是应该私相授受的。

  那么皇帝能不能把这些门阀士族一扫而空,完全提拔自己的亲信来治理国家呢?很好,上一个想这么干的人是隋炀帝杨广。结果不但身死国灭,还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结局。他提拔的亲信变成了史书中的奸臣,他本人也变成了史书中的“桀纣之主”。

  唐朝的皇帝们吸取了杨广的教训,谁也不敢这么干了。即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也只能是利用门阀内部的矛盾尽可能将其削弱,让门阀为己所用而已。毕竟他们是封建君主,要是干得太出格了,难免又是杨广的下场。

  但黄巢可不管这些,他本就是领导农民起义起家的,就是要掘这些门阀士族的根,彻底将其铲除。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理想恐怕比任何一位唐朝君王都要远大。

  黄巢是怎么对付门阀士族的呢?最直接的方式当然就是杀。门阀士族都有族谱,把每个人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族谱平日里是他们的骄傲,但此时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黄巢每攻破一个地方,首先就是去找门阀士族的族谱,然后按名单捕杀,一个不落。

  当然,除了旧的,就得有新的。黄巢在扫除门阀士族的同时也为起义军补充了新鲜血液,他设立“寒门参军”,由科举落第文人组成情报网。一面清洗世家大族,一面从昔日被打压的群体中提拔新官员。尽管黄巢起义最后失败了,但这些新鲜血液对门阀士族的冲击已经无法抹除。

  最后还有经济上的,门阀士族为什么总能强势?因为他们同时还掌握着庞大的田庄地产。即便没有任何官职,照样可以靠着无边的土地过上富足的生活,从而“诗书传家”,以待东山再起。地方官不但无法约束他们,反而还要听他们的,不听他们的就干不下去。

  于是黄巢每攻破一处庄园,就将里面的田契尽数焚毁,门阀士族设立的田地界碑也被他们移除,土地被分给平民。即便门阀士族卷土重来,也难以恢复当年的权势了。

  更要命的是,黄巢还是流动作战,从岭南到关中都有他的身影,这就导致大多数地方的门阀士族都被他清洗了一遍,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黄巢再怎么清洗,也无法杀尽门阀士族,他们的后代依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话语权。这也导致黄巢承担了无数骂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史书中以反面形象出现的,被塑造成一个疯狂的杀人魔,可见门阀士族对他恨到了什么程度。

  黄巢残忍吗?当然残忍,但这种残忍是被更加残忍的门阀士族逼出来的。黄巢杀人无数,门阀士族又杀了多少人呢?只不过黄巢杀人会被咒骂千年,而门阀士族杀人会有史官为之辩护,为之唱赞歌,难怪鲁迅先生会在《狂人日记》中有“吃人”的感慨。吃人不吐骨头的门阀士族将黄巢塑造为食人魔,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门阀士族再怎么咒骂,都无法改变自身根基已经动摇的事实。正是从黄巢开始,门阀士族再也无法垄断上升渠道,中国也避免了走向印度的结局。当赵匡胤在陈桥驿披上黄袍时,他面前已是个没有千年世家的中原——黄巢的屠刀,终究为科举寒门劈出了直达庙堂的血路。